2016年,吉林银行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各项经济工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激情自信、发展超越”的工作总基调,以“七大战略”为指引,严守两条底线,发展五大金融,加快经营转型,培育核心竞争力,走特色化、差异化、智慧化、综合化发展道路,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信贷体系建设,并带动绿色信贷相关业务在各个重点领域加快发展、领先发展、综合发展。
一、绿色信贷政策
吉林银行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努力践行银行业的社会责任,从发展理念和信贷政策上全力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明确政策调整方向,细化执行标准,努力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积极引导客户提高环保意识,有效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主要为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及绿色信贷产品的研发,不断增加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的信贷投入,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信贷支持,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同时对符合信贷政策要求的节能减排贷款,实行绿色通道、快速审批等。
二、绿色信贷业务开展情况
2016年,吉林银行深入贯彻绿色信贷指引要求,紧密围绕相关产业政策、监管要求,制定、完善绿色信贷政策;梳理业务管理流程,严格绿色信贷准入机制;实行“两高一剩”行业名单制管理,从严控制融资总量,严肃执行压退计划,主动退出潜在风险较大的企业;将绿色信贷发展理念、低碳金融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落实,具体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完成绿色信贷自评价工作
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银监办发[2014]186号)、《关于下发绿色信贷实施情况自评价两个模板的通知》(银监办便函[2015]252号),吉林银行于2016年2月1日--2016年5月28日对绿色信贷实施情况进行了自我评价。自评价工作由董事会办公室、审计部、人力资源部、公司银行部、贸易金融部、零售银行部、个人信贷部、网络银行部、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授信评审部、风险监控部、法律合规部、资产负债管理部、机构管理部、行政管理部等部门的相关业务人员参与执行。自评价工作以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监督检查等方面作为定性评价指标,在统计监测体系有定量评价指标,我行综合评价结果为基本符合,符合监管部门要求,仍需逐步完善。
(二)深入贯彻绿色信贷指引
大力推进绿色信贷工作,对贷款营销、调查、审查和贷后检查等工作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并将绿色信贷理念贯穿于信贷全流程管理。增加了适度支持拥有资源优势、所处行业进入壁垒高、产品国内需求旺盛、符合环保要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实现循环经济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技术含量高,利用先进工艺和技术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并扩大企业产业层次的精细化企业;择优支持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及环保要求、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的地方企业等。
(三)延伸产业链条,推进智能制造
促进产能过剩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支持企业提升研发、生产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动要素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推进两化融合,节能降耗,提升生产质量。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认真落实调控措施,严把信贷准入关,科学决策信贷投放,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对环保产业发布优惠政策,鼓励产能结构合理的企业率先发展。
(四)严控“两高一剩”、“落后产能”融资规模
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落后产能”企业融资规模,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新增授信业务采取限额管理,控制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水泥制造业、炼焦业和印染业等行业贷款增速。对新申请的煤矿、钢铁等能源类项目实行风险前置管理,对确需新增的,一律实行减量置换,信贷规模上实行严格控制。
(五)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强化信贷管理
实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差异化信贷风险管理。全面梳理存量授信业务,落实“一户一策”管理策略。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原则,根据企业规模、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等情况,对现有存量业务逐户梳理,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化解处置方案,支持化解产能过剩。通过业务重检对现有存量业务进行分类,对属于压缩退出业务范围的,协同分行至少提前半年做好压退预案,严格执行压退管理。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是把绿色金融、绿色发展融入企业文化,将绿色发展的理念作为一种企业文化的精髓,从基层到高级管理层,在制订顶层规划设计时,把绿色金融作为第一要务,并逐步转化为企业的制度体系。
二是完善绿色信贷业务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绿色信贷制度,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行业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政策。把绿色信贷的内在要求纳入银行发展战略、公司治理、业务治理、内部控制、市场定位、信息科技、绩效考评等方面,增强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是要推进内部考核机制建立。建立绿色信贷管理机构、管理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流程,提高绿色信贷独立评估能力,把绿色信贷融入到信贷产品和经营的各个环节;同时,建立绿色信贷考核责任制,强化内部激励与约束,制定惩戒措施。
四是紧紧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着力推动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着力增强持续增长动力,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实施依法治省,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五是大力推进绿色信贷人才培养。设立具有环境风险评估性强的绿色信贷产品经理,并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训相结合,培养兼具环保技术和信贷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