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永清吉银村镇银行金融支农侧记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28日

  近年来,在农村金融政策频出的支持下,新业态、新改革和新转变为“三农”和县域经济金融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而随着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和互联网金融向农村渗透,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壮大,这其中,村镇银行异军突起,全力服务于农业现代化以及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新年伊始,记者来到河北省永清县采访,对此深有感触。

  “去年末,我行存款余额3.2亿元,贷款余额2.4亿元,成立四年来,累计贷款发放5.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3.8亿元,个体工商户2.7亿元。最让全体员工自豪的是,贷款不良率为0。”河北永清吉银村镇银行行长杨万刚向记者一行介绍。该行2012年在河北永清县成立,主发起行为吉林银行。

  锦上添花送服务

  隆冬时节,往往是农业生产的淡季。然而,走进永清县后奕镇董相庄村的进成果蔬专业合作社,记者却发现这里处处洋溢着一种律动的隽美,涌动着一股转型跨越的力量。

  “过去,永清的农户和农业合作社一直以种植蔬菜为主,基本没有生姜种植。2015年,合作社成功种植大姜60亩,建成能装40多万斤的地下姜窖一座,按市场最低批发价每斤2元计算,每亩纯获利1万元以上,光种姜一项今年最少进账60万元。”60岁的老农邢宪进是进成合作社的领头人,声音洪亮、身板硬朗,算起账来头头是道、毫不含糊。记者实地参观姜窖发现,整个姜窖空间很大,内部宽敞,还有专门的通风口,洞内空气流通,恒温恒湿,即使夏天外面气温超30℃,冬天低至零下15℃,窖内的气温也能保持在13~15℃之间。因为先进的储藏方式,进成合作社在当地的生姜市场颇具话语权。

  “2013年我们5个农民自发建社,从前期的土地、大棚、地窖的建设,再到籽种、化肥、人工费用,短缺的资金全靠永清吉银村镇银行支持。”邢宪进告诉记者,“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进成合作社各类果蔬总种植面积200余亩、生姜种植面积40亩、社员200人,跻身为‘廊坊市先进农业合作社’。”

  站在乡村的田埂上,种植大姜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今年通过邢宪进的产业带动,在董相庄村,计划超过一半的土地都将种上生姜,力争发展到周边乡镇。

  “随着农产品价格遭遇生产成本‘地板’与国际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也变得越发明显。”人行永清县支行行长史贺然表示,如此一来,结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精品化发展趋势,以规模种养农户、农机大户及国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重点,积极增加信贷投入,并以此为突破口,提供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投资理财等综合服务,不断提升对农村优质客户的服务水平,成为未来银行业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这种锦上添花的事我们干得很多!”杨万刚笑言,永清吉银村镇银行贷款投放重点为县域内农户,目前贷款业务覆盖县域内14个乡镇,乡镇覆盖率达100%。贷款投放主要针对县域内种植、养殖、五金加工、塑料加工、农产品贸易等行业。

  雪中送炭助成长

  “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们,我思来想去决定送一面锦旗——‘雪中送炭助发展,银企合作现双赢’,字字都是我的心里话。”前不久,三圣口乡吴场二村农民杜运辉手捧着这面锦旗亲手交给了永清吉银村镇银行的客户经理。

  今年30岁的杜运辉将小型塑料加工厂开在乡村主干道旁边,紧挨自家房屋。此前,他与妻子在家务农,偶尔外出打临工,去年在永清吉银村镇银行15万创业贷款的帮助下,开起了这家加工厂。然而,一把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掉了他的全部希望。杜运辉几乎绝望了。

  “在知道借款人遇灾后,我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才知道借款人所有资产全部被烧毁,包括生产车间、设备、住房。”杨万刚说,客户遇到天灾人祸时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因此永清吉银村镇银行再次对杜运辉发放15万元贷款,利率采取行内最低利率3.625%。,帮助他重新购买设备及资金周转,目前加工厂的经营已逐渐恢复正常。

  所谓“人在人情在,人去人情无。”平心而论,锦上添花的确会使受助者感到欣喜,但雪中送炭却更令受助者感恩不尽和终生难忘。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锦上添花的事情很多,雪中送炭的事情却是少之又少。逐利的银行多“嫌贫爱富”,为何永清吉银村镇银行敢于携带资金走村入户,还做起了雪中送炭的事情? 杨万刚说,“政府的惠农政策,给了我们下乡的勇气。” 

  伴随着国家涉农重大项目建设投入的持续加大,国家针对“三农”发展实施的定向调控措施也频频出台,不仅极大地支持了“三农”发展,也明显调动了金融机构布局农村金融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受国际经济形势下行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双重影响,返乡创业农民工数量日益增加,有望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由此,永清吉银村镇银行选择支持返乡创业人员相对集中、具有经营优势的县域主导产业的配套行业、规模农业、休闲和旅游农业、农村电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领域,研发专门金融产品,在准入标准、担保政策、信贷审批等方面作出有针对性的安排,满足农村金融未来新的需求点。

  人人参与控风险

  四年来,永清吉银村镇银行各项数据均呈现数倍增长态势,不良贷款率和案件发生率均为零。对此,杨万刚给出了合理解释:“立足本土化是根本,产品创新是手段,风险防控是内生动力,永清吉银村镇银行始终坚持向风险管控要效益。”

  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趋势已经呈现出有利于银行布局的变化,但在宏观经济放缓、县域经济转型调整的背景下,县域金融市场竞争不断强化,市场拓展难度也进一步加大,涉农金融机构的风控管理无疑将面临更直接的压力。

  杨万刚认为,没有风险管理,银行肯定不能“长寿”,成熟的风险管理是银行实现长期增长和盈利的关键。在他的眼中,村镇银行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风险防范能力。永清吉银村镇银行在创新支农支小的同时,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各类风险管控、严格各项经营管理,实现了稳健发展。 

  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把好风险防控关,将风险降到最低,让风险防范形成企业文化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心里。为确保发展中的资产质量,建立起风险防范文化体系,使风险防范成为自觉行为,永清吉银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防范风险”这根弦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员工自上而下一直都保持着强烈的风险防控意识,始终坚持“人人参与防风险、防好风险为人人”的风险防控理念。

  在经营管理中,永清吉银村镇银行实施授权、差别化转授权,定期对授权、转授权执行情况进行评估,适时进行调整。开展“四好班子”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兴行”战略,着力打造“家园”企业文化。扎实开展“效率提升”和“优质服务提升”活动,以“服务态度好不好、服务效率高不高、客户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标准。

  为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和集中度风险,永清吉银村镇银行坚持小额、分散原则,制定信贷投放指导意见,“拓户数、压金额”。同时,在坚持“尽职履职”和把好“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对小微、“三农”贷款给予一定的容忍度。在日常业务中,畅通客户投诉渠道,有效防范声誉风险。

  (金融时报记者 谢晶晶)